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临床心理科创新团体治疗模式 助力休养员重获生命意义

2025-07-18 14:30医院管理员

"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人间烟火中触摸到存在的温度。"近日,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临床心理科举办了以"从活着到生活:寻找生命的锚点"为主题的团体心理治疗活动。在心理治疗师杨睿泽与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实习团队的协同指导下,20余名住院休养员通过沉浸式心理干预,在互动体验中开启了一场意义重构的心灵旅程,为精神康复注入新动能。

团体治疗是以5-15人团体为单位,由专业治疗师引导成员通过互动交流实现行为矫正的心理干预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互助支持环境,使成员在角色扮演、行为模仿等团体动力学机制中改善人际交往模式。而本次活动构建"全员参与、平等对话"的治愈场域,设计了破冰游戏、生命拼图等活动



破冰行动:在联结中唤醒生命能量

破冰游戏是一种通过互动活动打破人际间陌生、拘谨氛围,促进参与者快速熟悉、建立联系的游戏形式。在首日破冰游戏中,"优点轰炸"环节让休养员成为彼此的"心灵镜鉴":当56岁的张先生(化名)听到同伴真挚列举"您每天主动打扫活动室,让我们有了更舒适的环境"时,这位长期自我否定的休养员眼眶泛红;在"信任圈"环节的挑战中,休养员们闭眼后倾、彼此托举,从最初的肢体僵硬到最终稳稳站立,用行动诠释"信任是相互支撑的力量"。

生命拼图:在协作中重构人生图景

最具创新性的"生命拼图"活动中,休养员分组完成含有童年欢笑、职场奋斗、家庭温情等场景的碎片重组。起初因意见分歧进展缓慢的小组,在治疗师引导下逐步建立沟通机制:有人专注边缘定位,有人负责核心拼接,有人统筹全局调整。当最终完整呈现的拼图映入眼帘时,曾因病离职的企业主管李女士(化名)动情道:"这些碎片就像我被打乱的人生,现在终于明白,每段经历都是不可或缺的拼图块。"

专业赋能:打造教学相长的实践平台本次团体心理治疗活动实现多重价值突破:

1. 前沿理论临床转化:杨睿泽团队将认知行为疗法的认知重塑技术与人本主义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相结合,通过团体分享帮助休养员识别负面思维。如总自责"拖累团队"的王先生(化名),在治疗师引导下重新审视队友给予的肯定,逐步建立自我价值认知。

2. 生活情境模拟训练:设置家庭聚会、职场沟通等场景,让休养员在安全环境中练习社交技能。首次参与模拟聚会的陈女士(化名)惊喜表示:"我居然能自然地和'家人'聊天,这让我对出院后的生活有了期待。"

3. 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广西师大实习团队在真实案例中深化理论认知,形成"实践-反思-提升"的闭环培养模式。


人文浸润:让康复回归生活本真

"我们不仅要缓解症状,更要帮助休养员重建生活意义。"杨睿泽治疗师介绍,科室创新推出"意义重构三步法":通过生命回顾挖掘个人资源,借助价值澄清明确生活方向,运用行动计划实现目标分解。活动中主动承担记录员的小周(化名)在总结时自豪展示笔记:"原来我也能成为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这种互助模式让青年休养员群体在支持他人中重建自信。


从生存到生活:持续探索精神康复新路径

作为桂林市首家开展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的专业机构,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临床心理科始终践行"全人关怀"理念。此次活动是医院推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生动实践,通过艺术治疗、正念训练等多元化干预手段,已帮助83%的参与休养员显著改善社会功能。我院自2023年起,开始尝试推广团体治疗,经过前阶段的推行,团体心理治疗的效果得到了认可。为了进一步满足休养员的需求,我院决定将把团体心理治疗作为常态化治疗手段。

未来,科室将持续深化"医校联合"机制,计划每月开展主题团体治疗,并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沉浸式康复场景。正如杨睿泽所言:"每个灵魂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我们愿做点亮心灯的守夜人,让迷失的生命在理解与支持中,重新找到奔赴美好的勇气。"在这场心灵的远征中,福利医院正以专业与温度,为精神障碍休养员铺就一条从"被动生存"到"主动生活"的希望之路。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智慧医院二维码
心理医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