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结”消散,“脚步”再启 ——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六病区成功治愈急性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
2025-07-22 15:34医院管理员
近日,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六病区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一位因家庭矛盾突发“瘫痪”、由轮椅推送入院的青女士(化名),在六病区医护团队的悉心治疗与精心护理下,仅用6天时间便恢复行走能力,带着灿烂笑容与健康体魄顺利出院。这一成功案例,不仅生动诠释了“身心同治”理念的重要性,更充分彰显了六病区在心身疾病诊疗领域的卓越专业实力。
突发“瘫痪”,轮椅入院,“心结”暗藏病因
一周前,青女士在家中与丈夫爆发激烈争吵,情绪瞬间陷入极度激动状态,随后惊恐地发现双腿“不听使唤”,无法站立和行走。家人心急如焚,紧急将她送至我院精神科门诊,主任医师马迅医生接诊。当时青女士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无法行走,只能依靠轮椅行动,她对自己的状况充满恐惧与困惑。马主任在详细询问病史后,为其进行了严谨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最终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确诊为“分离(转换)性障碍”。这是一种由显著心理压力或冲突引发,表现为感觉或运动功能暂时丧失的精神障碍。青女士坦言是被气成这样,其症状正是源于那场激烈争吵引发的强烈情绪反应。了解到青女士是低保患者,家庭经济困难,一家五口全靠丈夫打工维持生计,六病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为患者申请开通绿色通道,让她免交押金办理了住院手续。
多管齐治,“身心同疗”,三天踏出康复首步
面对青女士的艰难处境,在主任医师马主任的悉心指导下,六病区医护团队迅速行动,为她量身定制了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1. 心理疏导与支持:责任护士龙亚敏第一时间给予青女士充分的理解、接纳与情感支持。她耐心倾听青女士的感受和家庭困扰,帮助青女士认识到情绪与躯体症状之间的紧密联系,有效减轻了青女士的恐惧和羞耻感。
2. 暗示与认知行为疗法:主管医生雷琴运用专业的心理暗示技巧,结合认知行为治疗(CBT),引导青女士逐步认识到症状的功能性本质,助力她重建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医护人员在查房和日常沟通中,持续向青女士传递积极康复的坚定信念。
3. 安全环境下的功能“激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医护人员巧妙且循序渐进地鼓励青女士尝试活动双腿、站立、迈步。治疗的第3天,在心理治疗取得突破、青女士情绪显著平复、信心大增的关键时刻,在护士的细心搀扶和鼓励下,青女士成功迈出了住院后的第一步!这一刻,青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整个医护团队也倍感欣慰。
4. 必要的物理治疗+ 药物辅助:针对青女士伴随的焦虑、失眠等症状,医护人员辅以生物反馈治疗,并给予短程、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物,帮助她稳定情绪,为心理康复创造良好条件。
5. 家庭沟通与支持: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积极与青女士的丈夫沟通,详细解释疾病性质,指导他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妻子,促进家庭关系的修复,从源头上缓解青女士的压力。
快速康复,笑容出院,医患携手创奇迹
从轮椅入院到独立行走,青女士的恢复速度远超众人预期。在后续的几天里,她的行走能力日益稳健,情绪状态也明显开朗起来。住院第6天,经过全面评估,确认青女士躯体功能完全恢复,心理状态稳定,对疾病有了正确认识,家庭支持系统得到显著改善,符合出院标准。出院时,青女士紧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连声道谢:“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不仅治好了我的腿,更帮我解开了心里的疙瘩。我现在感觉自己又‘站’起来了!”
专业解读:分离转换性障碍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何雪雪主任解释道: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癔症”,并非患者装病,而是个体在遭遇无法承受的心理冲突或巨大压力时,潜意识将心理痛苦“转换”为躯体症状(如瘫痪、失明、失声、抽搐等)的一种防御方式。这类疾病可治可愈,关键在于:
早期识别与诊断:及时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
建立信任关系:医护人员充分的理解、共情和信任是治疗的基石。
综合性干预:结合心理治疗(暗示、支持、认知行为等)、环境支持、必要药物及功能训练。
解决诱发因素:关注并协助处理背后的心理社会压力源。青女士的成功案例,正是精准把握了这些关键点。
青女士从轮椅到独立行走的6天,是医学力量与心灵韧性共同谱写的康复佳话。这束希望之光不仅照亮了她回家的路,也为更多受心身疾病困扰的患者带来了康复的曙光。六病区党支部在党旗引领下,始终践行“大医精诚,维护心理健康”的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群工作同心合力。支部书记陆玛丽护士长带领护士姐妹们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用专业与爱心,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精神家园,帮助她们跨越心理障碍,重拾生活的美好步伐。
科室亮点
专业团队
六病区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充满爱心、精通心身疾病诊疗与护理的医护团队,擅长处理各类急性心理危机及复杂精神障碍。
特色护理
护士团队在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功能康复训练、家庭支持系统构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患者康复路上的重要伙伴。
呼吁关注心身健康
此案例提醒我们,强烈的情绪波动可能对身体造成显著影响。关注心理健康,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技巧,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至关重要。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时,也应考虑到心理因素的可能。